随着近代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,越来越多的企业,开始理性地反思经营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,开始在发展中重视品质和速度的平衡,开始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和企业文化建设,开始了解或参照前沿管理理论,以此来谋求企业的常青。
从彼得·圣吉的《第五项修练》,到吴晓波的《大败局》,在国内掀起了“学习”和“反思”的两大浪潮。是什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,又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灭亡?或许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,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那就是 “人的观念”。观念影响行为,行为决定结果。由此看来,现代企业对观念的革新、对教育训练的重视不无道理。
然而,在企业注重教育训练并加大训练力度的同时,却发现有很多“现实”而“客观”的困惑:投入大量的培训为什么还有员工离职?为什么受训学员并非想象的那么积极、踊跃?现场训练感觉不错但为什么训后转化和应用一般?为什么培训后的一些新的东西根本推行不下去?随着员工离职率的居高不下训练成本也节节攀升,培训作为一种长期投资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“风险投资”……
是什么拉大了企业前期设想与实际训练效果的差距?——是训练做的不好吗?是老师不够牛或不够专ye吗?还是真的有的有企业“不适合”做培训?
后来我渐渐发现,除了训前、训中、训后的有效评估、反馈和跟踪,也许观念的改变才是比较根本和比较重要的,其次才是制度的保障和健全,而后是深植入企业文化去绵亘。但在这个充斥着“惯性”的社会,是需要?逼迫着去打破一种种平衡!改变观念也一样,需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,那样训练才能保证被有效地去实施、去约束、去规范!
学习、分析和比较得知,所有这些问题或困惑也许与企业的培训体系有比较直接的关系。管理经验和理论的“照搬”造成的“水土不服”是众多困惑产生的根源,真的构建和完善一种结合企业现状、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才是长远之策。
当然,也不敢肯定有良好培训体系的企业一定没有问题,但相对而言,情况要好很多。
版权声明:此信息是由网站用户发布,并不代表京师堂讲师经纪支持或赞同其观点,也不对其真实性及所有权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做出相应处理!